12月14日,“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高端論壇在京召開。本次論壇深入研判新材料發展的關鍵核心挑戰,聚焦全產業鏈一體化戰略,為我國新材料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提供理論指引和經驗借鑒。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集團董事長戴厚良作主旨報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主任譚天偉致辭。【詳細】
戴厚良指出,當前全球化工新材料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領域,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這為我們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實施多項政策文件及發展規劃,全面部署全力推進,化工新材料產業規模不斷增長,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產業集群化分布特征初步呈現,逐漸形成“東部沿海聚集、中西部特色發展”的空間格局。
對于我國化工新材料產業的發展,戴厚良建議,加強科學統籌,加大頂層設計力度,在國家和行業層面統一組織部署,明確主攻方向和核心技術突破口,有效配置科技力量和創新資源,推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骨干企業要發揮自身優勢,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建設原創技術策源地,“專精特新”企業要發揮靈活高效優勢,加快攻克各環節關鍵核心技術,練就“獨門絕技”。優化創新生態,推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下游加工應用企業合作攻關,著力打造協同、高效、開放的化工新材料技術研發與應用體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科研人員敢于挑戰技術難題、探索科學前沿,最大限度激發創新動力。
在“新材料產業高質量發展”科技高端論壇上,與會專家們聚焦生物可降解材料、碳材料等新領域關鍵核心材料和新能源、信息等重要應用領域,從前沿技術進展、產業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等方面展開討論。多位高校學者、行業專家云端連線,會聚一堂,解讀我國化工及新材料產業發展現狀,共同探討“雙碳”目標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就如何促進中國煉化及新材料領域高端化發展深入交流。【詳細】
當前,全球化工新材料產業發展迅速,總體呈現高技術引領、產品迭代加快、產業集中度提升、產業規模和需求不斷擴大、市場競爭持續加劇等特征,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領域,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吳一弦指出,作為制造業的基石,材料的戰略意義十分重大。近年來,我國高分子材料產業快速發展,形成了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工業體系,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保障國家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大絲束碳纖維的產業化進展亟待加速”
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國家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 徐樑華
這幾年,我們的產業發展可以用“非常迅速”來形容。國產碳纖維產業已從實驗室研發階段步入快速發展階段,截至去年年底,中國的碳纖維理論產能已占到全球的近三分之一。
國產碳纖維發展至今,國產化產品已經很多,但我們的產品“不太好用”“用不好”等固有問題尚未解決。更重要的是,國產碳纖維復合材料習慣于跟蹤應用,在拓展創新應用方面的弱項制約了我們需求的發展,需求牽引的力量偏弱。大絲束碳纖維的產業化進展亟待加速,產品質量和可用性仍有待進步,碳纖維產業中的關鍵技術還是沒有得到突破,生產裝備、輔料助劑等碳纖維產業鏈的“卡點”“堵點”仍需深化研究?偟膩碇v,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具有優異的結構和功能特性,有很好的市場前景,但也時刻面臨著新的技術沖擊,值得技術人員持續奮斗和努力。
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悅生認為,目前,我國通用聚烯烴材料產能過剩,高性能聚烯烴材料嚴重依賴進口;應當推動聚烯烴產品的高端化與功能化發展,走出中國獨有的聚合路線。
鄭州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劉民英指出,長期以來,二元胺制備等核心技術制約著我國耐高溫聚酰胺的發展。我國75%左右的耐高溫聚酰胺依靠進口,自主商業化產品在規格性能上仍需提高,新材料產業發展任重道遠。
版權所有:中國石油新聞中心‖京ICP經營許可證010289號‖國新網許可證1012006016號
專題策劃:陳娜 設計制作: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