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慶,一座年輕而又富于文化內涵的城市。
大慶,一座人們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熟悉的是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大慶油田的發現,結束了國人用“洋油”的歷史,甩掉了貧油的帽子。陌生的是除了磕頭機、杠杠服這些熟悉的特殊符號外,很少有人了解這座城市的另一面。
1978年,鄧小平第三次視察大慶油田,指示“建設美麗的大慶油田”,讓這座因油而興的城市脫胎換骨。從昔日沉寂荒原,到如今風景如畫,大慶不僅“顏值”越來越高,而且百姓的生活越來越滋潤。
讓我們伴隨著新老石油人的對話,聆聽經典物件背后的故事,感受大慶“城”長記。
劉紹增
1978年參加工作
鉆探工程公司鉆井一公司退休員工
賈云鋒
1998年參加工作
鉆探工程公司鉆井二公司30130鉆井隊隊長
剎 把
設備越來越先進了
![]() |
![]() |
手握剎把,目光堅定,鐵人王進喜留下的影像深入人心。剎把,是鉆井施工中操縱的主要工具,就像汽車的方向盤一樣,在鉆井過程中控制鉆桿的起落和鉆進速度。
1978年參加工作的劉紹增,是大慶油田鉆探工程公司鉆井一公司退休員工。他常去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看看他用過的剎把。這個老物件長158厘米、寬9厘米、厚2.5厘米,是國家一級文物,是王進喜帶領1205隊打薩55井時用過的。剎把上的油漆早已脫落,局部還有銹蝕。然而,經過鐵人王進喜的大手用力握過千萬遍的手柄仍然錚錚發亮。王進喜帶領員工們就是用這個剎把連創鉆井新紀錄,把美蘇的“王牌隊”“功勛隊”甩在了后邊,在大慶石油會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那時候,設備差,道路也不好。有時候趕上下雨,車進不來,全靠肩膀把一個個套管扛到井場;大冬天,司鉆站在戶外扶剎把,一站就是8小時,全身都凍透了……”說起這些,劉紹增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那個熱血沸騰的年代,“那時候,很多重體力活都是靠人拉肩扛完成的,其中最苦最累的就是加重。40公斤一袋的重晶石粉,全靠工人一袋袋扛,最多的時候一干就是六七個小時。”
司鉆站在鉆臺手握剎把的場景早已不在,F在,他們坐在有空調的操作間里,操作氣控手柄進行施工,實現了鐵人的宿愿——司鉆再也不用在冬冷夏熱的鉆臺上操作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技術的不斷革新,鉆井設備越來越先進了。已參加工作20年的鉆探工程公司鉆井二公司30130鉆井隊隊長賈云鋒告訴記者,如今的設備基本都是變頻的,一個電機就能控制;井架也變成伸縮的;司鉆坐在操作間里操控一個小剎把就可以;車背著罐,用氣吹到井上的罐里即可完成加重;以前用的貓頭和臂用大鉗已經被液壓大鉗所取代,危險系數大大降低。井上還配備了電視、電腦一體機,錄下日常工作情景,通過看回放可以及時發現問題進行整改。設備越來越先進了,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安全系數大幅提升,與過去相比,工作的幸福感大大爆棚。
杠杠服
工裝越來越跟上趟了
![]() |
![]() |
杠杠服,是一個時代的石油文化符號,也是老一代石油人為油拼搏的歷史標記。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石油工人的冬季工服,因為里子、面子包括中間夾的棉花,統統壓在一起被軋出一道道杠杠,所以有了一個獨特的名字——杠杠服。
“為什么要把棉衣軋成杠杠?”記者問。
“那是因為絮進棉衣的棉花非常厚,用針扎不透,得用機器軋。還有就是衣服里子是舊布拼起來的,不結實,勞動時動作大,容易把棉衣刮開花。48道杠杠把衣服分割成一個個小長條,既結實又不易刮壞。”說起杠杠服,劉紹增滔滔不絕。
“為什么做成豎杠杠?”“一方面是成衣時順長針跑得快;另一方面是衣服身長不變,如果是橫杠杠,衣服就會往回縮,上身要短一截。”劉紹增說。
劉紹增回憶:“那時候,條件艱苦,‘五一’‘十一’各發一套夏裝和冬裝,連個換洗的都沒有。尤其是冬天,起鉆時泥漿有時噴得渾身都是,瞬間就結了冰,膝蓋根本打不過彎。我們基本上是挪著步回到值班房?杉幢闳绱,第二天上班,依舊要穿著它上井。時間久了,保暖性自然差,很多人因此患上了關節炎。”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鉆井工人的工裝也發生了“質”的改變。“現在的工服分兩種,款式都一樣,只是一種采用的是防靜電面料的。冬天有了羽絨服、羽絨馬甲,保暖又透氣。”賈云鋒說。
最讓賈云鋒高興的是,工鞋的質量大大改進了。“原來我們穿的工鞋是帆布的,底子薄不說,還不結實,而且在井上本來就費鞋,基本上穿兩三個月,鞋底就掉了。冬天就更不用說了,鞋子頂不住野外零下30多攝氏度的寒冷,在外面站一會兒,腳就凍僵了,之后就全靠兩條腿拖著兩只腳麻木地來回移動。”說著,賈云鋒指著腳下穿的工鞋,“看,現在是翻毛皮的,鞋底厚,特別耐穿,保暖性也比以前強的不是一星半點兒。”
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人們的工裝越來越跟上趟了。
鋁飯盒
飯菜越來越豐富了
![]() |
![]() |
鉆井工人很費體力,下井時早已是饑腸轆轆,最渴望的就是能吃上一口熱乎的飯菜?稍谶^去,實現如此簡單的心愿都是一種奢望。
那時,大家都帶個鋁飯盒上班。鋁飯盒大同小異,都是長方形的,蓋淺盒深,經得起造。飯盒里有時裝上家里人給帶的飯菜,有時在食堂用它來打飯。對于自己剛上班那會兒的伙食,劉紹增的評價是“一般”。
“那時候條件艱苦,每餐就一個燉菜,蘿卜、白菜、土豆輪流‘坐莊’。大家匆匆填飽肚子,轉身又趕著去干活了。”劉紹增說。不過,即便是這樣清湯寡水的飯菜,對于夜班工人來說,都是種奢侈。“我上班時實行三班倒,夜班工人通常是在夜里11時30分到食堂扒拉一口飯就上崗了,而這頓所謂‘加餐’就是清水煮面條。”
上世紀80年代末,如果駐地離井場遠,為了節省時間,食堂的工作人員就將飯菜送到現場。“那時候,井場的路還不像現在這樣四通八達,走不了車。食堂的工作人員只能挑著扁擔,將飯菜裝在兩個大筐里,往前線送。遇到下雨天,道路泥濘不堪,短短十幾分鐘的路程,深一腳、淺一腳地要走上半個多小時,飯菜早就涼了。就算井場離得近時,干完手里的活,飯菜的熱氣也早就散沒了。”劉紹增回憶道。
鋁飯盒結實耐用,就是不保溫,想吃口熱乎飯挺難。“趕上冬天,冰涼的茄子燉土豆,咬一口直冰牙。當時條件就那樣,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哪還容得我們挑三揀四。”劉紹增說,“大伙干完活,早都餓得前心貼后背了,就算飯再不好吃,我們也吃得如狼似虎。當時井場上連個吃飯的桌子都沒有,我們就蹲著;蛘甙训首赢斪雷,跪在地上吃,總之能填飽肚子就行。”
相比之下,如今鉆井工人的伙食那可真叫一個好。“現在井隊有自己的配餐間,鍋碗瓢盆、爐具、燃氣一應俱全,還有專門的配餐師傅,現吃現做,頓頓端上桌的都是熱乎的,一般都是4個菜,有時還有湯。”不僅如此,隊里還專門置辦了兩口大鍋。“有時嘴饞了,我們就自己做點鐵鍋燉,別提多香了!”賈云鋒笑著說。
干打壘
井隊越來越溫馨了
![]() |
![]() |
在“老大慶”的記憶中,有一個名字特別難忘——干打壘。房子的墻體是用土和草混制的“方磚”曬干后壘出來的,據說防風防雨;一間廚房,一間臥室就是標配,餐具和洗漱用具都是搪瓷的碗盆,按需由單位供給;副食產品由省糧油局發糧票油票,按人口供給……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井隊在野外搭幾個鐵皮板房就是臨時駐地了。劉紹增說:“那時候,開門就是床,12個人擠在一個鐵皮房里,除了床,只剩下一個狹長的過道,轉個身都得小心翼翼的。夏天,在太陽的烘烤下,屋子里悶得讓人喘不過氣。白天我們寧可在戶外找個陰涼地席地而臥,都不愿到鐵板房里‘蒸桑拿’。到了晚上,不得不回屋的我們,為了防止蚊蟲叮咬,只得關門,可又悶得透不過氣來,別提多難受了。冬天更是難熬,晚上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全靠煤燒的鍋爐取暖,屋里人說個話都能看到哈氣。為了保暖,大家不得不戴著棉帽裹個大被睡覺。”
如今,賈云鋒住的鐵皮板房簡直是2.0升級版,不僅安裝了空調,還有電熱器,冬天不冷,夏天不熱。井隊上的條件,越來越好了。以前想家的時候,井場上信號不好,有時往家里打個電話,一句話斷斷續續,有時還處于失聯狀態,F在,賈云鋒再也不為這個發愁了,不僅可以跟家人聊微信,還能視頻通話,比以前方便多了。
不僅是井隊“小家”越來越溫馨,這座城市“大家”也越來越宜居。1978年,鄧小平第三次視察大慶油田,指示“建設美麗的大慶油田”,讓這座因油而起的城市脫胎換骨。
已經退休的劉紹增見證著油田這40年的變化,感受著大慶這十幾年“城”長記,從昔日沉寂荒原,到如今風景如畫,大慶的“顏值”越來越高。
荒野上的抽油機越來越多,市區里的樓房越來越密集,道路越來越寬闊,賈云鋒親歷著大慶油田和這座城市的飛速發展,也真心希望大慶油田越來越好,生活越來越滋潤。(圖片攝影:趙永安 吳天勇)
“城”長記
大慶市位于黑龍江省西部、松遼盆地北部,轄區面積2.1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0萬。1959年發現油田,1960年開展石油會戰,1979年國務院批準建市,F轄5區4縣、1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1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駐有大慶油田、大慶石化、大慶煉化、大慶中藍石化4家中直石油石化企業。
世界著名的石油城
大慶因油而生、因油而興,是世界能源城市伙伴組織19個會員城市之一。大慶油田開發建設近60年來,創造了原油產量、上繳稅費、原油采收率三個第一的油田開發奇跡,連續27年保持5000萬噸以上、12年保持4000萬噸以上高產穩產,累計生產原油23.5億噸、占全國同期陸上原油產量的40%以上,累計上繳稅費及各種資金2.7萬億元。
2007年12月26日,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獲得首批“中國工業大獎”,標志著大慶油田在技術、生產、經營、管理方面達到國內領先和世界先進水平。尤其是三次采油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主力油田采收率突破50%、比國內外同類油田高出10至15個百分點,先后3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大慶油田開發與“兩彈一星”等共同載入共和國科技發展史冊。
大慶還培育形成了以“愛國、創業、求實、奉獻”為主要內涵的大慶精神鐵人精神。2018年6月13日,鐵人學院成為17家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基地中唯一的國企培訓機構。2018年,大慶油田推進振興發展,向“當好標桿旗幟,建設百年油田”總體目標邁進。
中國新興的工業城
1992年,以辟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標志,大慶開啟“二次創業”新征程。著力打造油氣、油頭化尾、汽車、電子信息、現代服務業5個千億級,以及中高端農副產品加工、新能源、新材料、現代農業、新經濟5個超500億級“雁陣式”產業板塊,基本形成龍頭項目領銜帶動、多元產業有力支撐的發展新格局。最具代表性、成長性的接續產業是油頭化尾和汽車。
大慶石化煉油結構調整轉型升級、550萬噸重油催化熱裂解等重大項目落地建設,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建設加速推進,有望5至8年內建成東北地區重要的乙烯和芳烴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油田化學品生產基地。
現代宜居的生態城
大慶有耕地1173.9萬畝、森林409.5萬畝、草原529.5萬畝、濕地747萬畝、湖泊177個,地熱靜態儲量5000億立方米,扎龍濕地等自然保護區15個,鐵人王進喜紀念館等4A級景區13個,綠化覆蓋率45.7%,全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在320天左右,被譽為“綠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城市疏朗通透、恬靜清新,呈現“組群組團布局、綠色空間相隔、快速通道相連、湖澤水系相通、森林草原相擁”的特色。
富裕和諧的幸福城
2018上半年GDP1335億元,經濟運行保持穩中有進、持續向好態勢,呈現速度回升、質量提高、結構優化、后勁增強特點。2017年大慶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680.5億元、增長2.8%,地方財政收入實現375.8億元、增長8.5%,三次產業結構為7.354.638.1,油與非油經濟比重2575,非公經濟達到41.5%。在全省率先建立城市“十二位一體”、農村“九位一體”綜合救助和臨時救助政策體系,城鎮醫保、新農合實現全覆蓋。(資料來源:大慶市人民政府網)
微信公眾號:zgsy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