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原
沿著逶迤綿延的松花江一路西行,在松嫩平原的南端,豐沛的水脈哺育出一座年輕的城市——松原。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遠在七千年前,這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古夫余、渤海國曾在這里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壯的歷史話劇。上世紀初,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著名的《建國方略》中,曾設想在松嫩兩江交匯處建一座稱之為“東鎮”的中樞城,即今日的松原。
如今,這座小城因油而建、因油而興,吉林油田坐落境內。由于石油、天然氣、頁巖油、光伏、秸桿等資源非常豐富,近年來,松原先后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市和全國唯一的生物質能源產業集群城市。
看新變化
滔滔松水之畔,茫茫草原腹地,油城,是松原這座城市最具代表性的別稱之一。從吉林油田組建之初,到松原市的成立,油經濟都是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一支生力軍。2005年以來,吉林油田上繳利稅始終位于吉林省各大企業前列。經濟的發展,時代的變遷,松原這座吉林油田依托的城市也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從扎緊腰帶到頓頓葷素搭配
1961年,吉林油田前身扶余油化廠成立,那時的吉林油田一窮二白,鉆工們的口糧是一個月不足40斤的玉米面,腰帶已經系到最后一個眼了,他們仍喊著“扎緊腰帶干革命”的口號。1964年,扶余油化廠給鉆井隊員鼓勁:哪只鉆井隊能在最短時間內3開3完3口井,就獎勵給哪個隊餃子吃。老鉆工曹長信和他的弟兄們鉚足了勁,僅用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鉆井任務。領獎時,餃子煮了一鍋又一鍋,曹長信等人吃了一碗又一碗,解饞又光榮。不久,曹長信又帶領鉆工創下了鉆進1005米的紀錄,當時的扶余油化廠,同類鉆機只能打到500米深。餃子是獎勵不起了,吉林石油管理局就為這支鐵軍悶了幾鍋帶肉的大米飯,大伙也是吃得噴噴香。
風雨如磐幾十年,苦難的日子早已成為憶苦思甜的念想,F如今,基層員工食堂頓頓有肉有青菜,更有時令性水果蔬菜供應。每逢年節,食堂都有相應吃食準備,在前線施工不能趕回吃飯的員工們,各單位也會組織慰問。元宵節的湯圓、端午節的粽子雞蛋、中秋節的月餅都少不了。油城百姓的飲食水平也大幅提升,天剛擦黑,街邊各種飯店的燈光就閃爍起來,川菜、湘菜、吉菜,火鍋、中餐、烤肉一應俱全,總有一款合乎口味。居民劉大媽說:以前都是過年了才吃餃子吃豬肉燉粉條,現在是想吃就吃,而且是想在家吃就在家吃,不愛做飯就下館子。
從地窨子到高樓大廈
聊起會戰時期的困難,老員工宗煥榮滔滔不絕。他說:“1970年的吉林油田條件十分艱苦,住的是地窨子。地窨子露出地面不到1米高的部分,是用碎磚頭、泥土和破舊窗框搭成的,房頂用油氈紙鋪成并用碎磚頭壓住。室內是用木方子釘的床架,搭成大通鋪,上面鋪上草墊子,再鋪上炕席,除此以外,就什么都沒有了。那時候最怕下雨,一下雨,水就嘩嘩地往地窨子里灌,擋也擋不住,地面也被泡成了爛泥塘。后來日子好起來了,油田為員工們蓋起了樓房。”
宗煥榮說,要看松原市的發展,看建的樓房就知道了,都是吉林油田做的貢獻。20年前,油田只有8棟住宅樓房,叫作老八棟,還都是2層3層的,現在都已經拆除重建了。如今的松原市,到處高樓林立,街道整齊寬闊。吉林油田還投資建設了歷年來最大的安居工程——濱江嘉園,旨在實現居住在邊遠礦區的石油人回遷市區的夙愿。濱江嘉園位于松原市松花江南岸,吉林油田將把這里建設成為集商務、餐飲、娛樂、旅游、教育等于一體的綜合性社區,這里也將成為未來松原市城區東擴后的城市中心區域。
從無處可去到順暢出行
“要想富先修路,這話到哪都好使。”宗煥榮說,“以前的扶余縣城,到哪都不方便。由于路不好,坐個長途車慢不說,一路還顛得厲害,那叫一個遭罪,F在,路修好了,景也美了。”吉林油田多年來積極致力于公共設施建設,讓油城百姓有所為、有所樂。
位于松花江南的鏡湖公園所在地原來是個臭水溝,附近居民說“水臭得連蛤蟆都沒有。”幾年前,吉林油田投資1億余元,將其改造成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的小花園。還有錦江廣場改造工程、礦區綠化工程、亮化工程等無不為居民們打造了良好的居住環境。在老區調整改造工程中,就讀于實驗中學和供應小學的數千名高、初中和小學生們受益匪淺,因為源江西路實施了全面改造新建,一條過去坎坷不平的道路變得平整一新,而且改變了過去因為道路狹窄而出現車輛擠占道路現象,保證了交通安全。
為了呵護一方圣水查干湖,吉林油田將29口高產井全部遷出緩沖區。如今,油城百姓夏可觀湖畔風光,冬可賞冰湖騰魚。出行的火車四通八達,查干湖機場新航線開通,更有很多百姓家養起了私家車。大家可選擇的出行方式越來越多,眼界也越來越開闊。(記者 王珊珊)
憶老油田
人背肩扛精神永不忘
![]() |
|
鋪設穿江輸油管線,用石油人的鐵肩與松花江較量。 |
1966年5月,根據省委關于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的指示,油化廠決定建立工農新村,于是新村會戰打響了。兵馬未到,糧草先行。當時建房會戰需要500立方米木材,供應科即刻組織人力采購,從長春運回檁材和椽材,又組織人力人背肩扛送到工地的各個建房點。木材需要現場加工,怎么辦?土法上馬,在工地附近搭起臨時加工棚安裝小圓鋸,保證了會戰所需成材的加工。工程需要腳手桿和跳板,供應科馬上組織近百名職工硬是把一根根腳手桿和一塊塊跳板扛到工地。那種群情激昂、不畏艱難、說干就干的場景,至今讓人難以忘懷。
新村會戰征塵未洗,跨江管線會戰又鳴起號角。1966年8月,吉林油田也是全國的第一條3.7公里空中跨江輸油管線工程在松花江上展開了。這項歷史性工程,從8月份設計到11月全部竣工,整個工期只有3個月。工程之急,材料之缺,工期之短,給供應人員帶來巨大的壓力。
當時,供應科主要領導魏鳳石同志在身患肺結核的情況下,帶病堅持工作,組織運籌。供應科駐前線負責人陳有同志身在一線,日夜奔忙,將物資供應人員兵分兩路,一路派去上海,一路派去沈陽。8月份,工程急需一種螺帽,供應科陳有、魏井林、李永生等同志馬上奔赴沈陽采購,為抓緊時間,從沈陽到長春,再由長春用汽車運到工地的整個過程中,他們都是靠人背肩扛裝卸車。螺帽每件都在50公斤以上,連軸轉的旅途生活和裝卸車的勞累,讓他們精疲力盡,可沒有一個叫苦的。每個同志都一個心思,那就是千方百計保住工程和物資,不拖工程的后腿。
工程進入后期,急需各種規格的鋼絲繩卡子數千個,為了不誤工期,魏井林、盛興杰、樸連成、侯柏祥組織人員從長春、上海往回搶運。從上海采購那部分用飛機發到長春機場,大家再背的背、扛的扛帶上火車。上下火車都靠人背,每個人負重近50公斤,到火車站后趕上沒有車,就干脆一直背到工地。俗話說“遠道沒輕載”,身負50公斤重的壓力,他們硬是咬著牙走了10多里路,最終把鋼絲繩卡子分別送到從北岸至南岸的8個施工點上。
記得那年11月中旬的一天晚上,北油庫加熱爐急需200塊耐火磚。奉前線指揮的命令,我和徐泉禮、趙玉坤、張喜成等同志在沒有汽車的情況下,用自行車一趟趟地把200塊磚運到工地。天漸漸黑了,人也跑乏了,但勞累過后卻是快慰,那種感覺在很多年后回想起來,還是非常興奮。在當時,不論是計劃員、分配員還是材料員,工作起來沒有界線,只要前線急需物資,都一齊上。工作不計分內分外,不分黑天白天,24小時保供應已成法定準則。當時既沒有什么夜餐,也沒有什么加班費,也沒有誰想這些,想的只有工作。甘愿吃苦、樂于奉獻是每個人的自覺行動。(講述 周永濤 整理 王珊珊)
石油戰線一面旗
![]() |
|
女子鉆井隊是鉆井戰線上的先鋒,也是石油戰線上的一面旗幟。 |
1968年,我在扶余油礦鉆井大隊當主要領導。當時,580多人中僅有十幾名女同志。1969年年末,馬淑琴、國榮等27名女青年被分配到鉆井隊,她們的到來為鉆井生產增添了新鮮血液,也使我產生了成立女子鉆井隊的想法。我把自己的想法拿到班子會上討論,得到了班子成員的贊同,也得到了上級的批準。消息一傳開,20幾名女青年積極報名。1970年3月23日,第一支女子鉆井隊在吉林油田七○大會戰的前夜成立了。
1970年4月5日,女子鉆井隊的第一口井開鉆了。我和一些“老鉆井”們都到了現場,見女鉆工們頭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個個精神抖擻。司鉆手握剎把,眼盯著方鉆桿認真操作,加單根、拉頭繩、起下鉆,又穩當又利索,真帶勁!第一口井首戰告捷,只用4天就完鉆了,真是為中國婦女爭了氣,于是女鉆工們就把這口井稱作“爭氣井”。同年7月,她們僅用了19個小時打出一口“三一井”(一天用一個鉆頭打井1000米)。
建隊第一年,女子鉆井隊用9個月的時間打井35口,第二年下半年增加一部鉆機,全年打井61口,1972年打井106口。她們一步一個臺階,在直到1976年的7年時間里,在鉆井指揮部的20多部同類鉆機中,女子鉆井隊不但鉆井數量最多,而且質量好、消耗低,年年被鉆井指揮部和油田評為先進集體。
在我看來,女子鉆井隊的貢獻還不僅是打了那么多優質井,更重要的是女鉆工們的革命精神。女鉆工們不怕苦、不怕累,在最艱苦的崗位上無私奉獻的精神鼓舞著全體會戰青年。男鉆井隊和女鉆井隊掀起了比、學、趕、幫的熱潮。在女子鉆井隊的影響下,鉆井指揮部又成立了女子測井隊、女子試油隊。七○油田中的其他二級單位也都先后成立起以婦女為主體的生產集體。女青年們都戰斗在會戰第一線,她們以戰斗在最艱苦的工作崗位上而感到自豪。油田的各級領導也不再為如何安排女青年的工作崗位而犯難。甚至有許多女青年主動要求到艱苦的工作崗位上去。
女子鉆井隊是鉆井戰線上的先鋒,也是石油戰線上的一面旗幟。會戰中,省內各地及全國石油系統經常來女隊參觀學習。女子鉆井隊的同志曾多次在油田、在吉林省、在石油部召開的會議上做匯報。記得1976年我帶隊去勝利油田參加全國鉆井隊隊長會議,女子鉆井隊代表蘆宏偉在會上做完匯報,石油部部長站起來帶頭鼓掌叫好。一時間《人民日報》《人民畫報》《解放軍文藝》《吉林文藝》等許多報刊都相繼刊登她們的事跡文章。1973年,隊長國榮參加了黨的第十次代表大會,1977年,副隊長侯小維參加了黨的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她們是女子鉆井隊的代表、是七○油田的代表,也是中國婦女的代表。女子鉆井隊是鉆井指揮部的驕傲與自豪,也是七○油田的驕傲與自豪。(講述 曹長信 整理 王珊珊)
玩轉松原
查干湖
被譽為“中國北方最后的漁獵部落”的查干湖,是吉林省最大的內陸湖泊,蓄水量7億立方米,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目前,查干湖已經獲得了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中國縣域旅游品牌百強景區等多張國家級名片。
查干湖最具特色的是它的冬季,銀裝素裹的查干湖像一塊碩大的碧玉鑲嵌在飛雪茫茫的北國,冰面上一串串冬捕的爬犁往來穿梭,高亢激越的勞動號子驅散了嚴冬的寒冷,沉甸甸的大網拉出了鱗光耀眼的鮮魚,勾畫出冬日查干湖的壯觀景象。每天天不亮,樸實勤勞的查干淖爾漁夫就戴著狗皮帽子,穿著羊皮襖,趕著馬爬犁,帶著原始的冬網捕撈工具趕往大湖深處,在蒙蒙的夜色里選址、鑿冰、布網。晨曦中,堅冰的脆裂聲、漁工的號子聲、馬匹的嘶叫聲,絞盤的吱扭聲此起彼伏。漁夫們轉眼間已鑿出了幾百個冰洞,千米巨網已如蛟龍般潛入冰下,又從幾百米外的出網口被緩緩拉出冰面,萬尾鮮魚隨之而出,瞬間就在冰面上堆積成一座座“魚山”。
為了讓更多的游客觀賞到神秘壯觀的查干湖冬捕,從2002年開始,每年12月底,查干湖都要舉辦規模盛大的冰雪漁獵文化旅游節。
2006年,“查干湖蒙古族民俗旅游節”和“查干湖冰雪捕魚旅游節”分別被中國節慶產業年會評選為“中國十大民俗類節慶”和“中國十大自然生態類節慶”。2008年,查干湖冬捕被列為中華100大美景奇觀。2009年7月13日“查干湖冬捕”景觀入選“吉林八景”。
三江口
三江口濕地保護區距市區40公里,占地3000萬平方米,是松原市最大的濕地保護區。此處是松原通向哈爾濱的主要航道,因嫩江、第一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在此處形成三條水脈,水質差異,形成不同顏色的水流,景象非常壯觀,所以稱三江口。這里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各種水生植物、陸生植物近百種,有名的有蘆葦、蒲草、菱角、雞頭米、水蓮、羊堿草、黃花菜等。鳥類、水禽、魚類近200余種,其中有鶴、鸛、雁、鴨、鷹、黃鸝、布谷鳥等,魚類有著名的“三花五螺”、鯉魚、鯽魚、鰱魚、草魚等。已被列為省級自然保護區。目前正在規劃設計,計劃修建觀鳥臺、觀鳥棧道、觀鳥塔、中心廣場、賓館等項目。
買轉松原
![]() |
|
魚皮畫
用鳙魚皮、鯉魚皮、草魚皮等天然材質,結合現代工藝,經過13道工序鞣質成革,再由工藝師傳統手工精制而成。野生魚皮革具有天然的精美鱗紋,是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查干湖景區的特產。
![]() |
|
蘆葦畫
蘆葦畫是以蘆葦的葉、桿、花穗為原料,經藝人剪、燙、貼、潤等十幾道工序精心創作而成,由于采用了特殊處理工藝,故可長期保存。蘆葦畫色澤淡雅樸素,具有濃厚的水鄉特色,是純天然、純綠色、純手工制品。
。▓D片提供/周昕林)
微信公眾號:zgsy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