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石油網消息(通訊員任玉清 彭聰 特約記者李傳富)“氣礦正處于爬坡上坎的關鍵期,堅持創新驅動,推進業務數字化轉型,利用新技術賦能天然氣高效開發,打造一個20億立方米增長極,夯實一個25億立方米壓艙石,培育一個5億立方米儲備區,力爭在‘十四五’末年產能達50億立方米。”12月16日,西南油氣田重慶氣礦主任工程師李騫在規劃數字化轉型工作時說。
今年年初以來,氣礦聚焦主營業務提質增效轉型目標,實施生產數據深化治理和“一庫一平臺”建設,推進業務數字化轉型,為深化改革、創新發展數字化賦能加碼。
建成數字化資源架構新模式。氣礦根據“統一數據源頭、實現數據共享、集成整合應用”的思路,開展數字化資源架構建設。通過集成整合地質、開發等21個自建系統,建成統一的“數字化融合平臺”與“數據共享中心庫”,創新開展數據集中采集及標準化建設,實現各專業數據共享、跨專業一體化應用,為氣礦主營業務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支撐。截至目前,氣礦已收集主數據144項,完成集輸工程358項、氣藏地質106項、QHSE166項、分析化驗132項的數據收集工作,實現1100余萬條數據的集成入庫。
構建生產動態數據治理體系。氣礦按“統一數據源頭、鏈路輔助診斷、數據派生應用、報表智能審核”的數據治理思路,開展設置數據項模板、優化智能核準算法、制定數據共享機制等創新應用,構建“鏈路異常診斷+數據整合應用”生產動態數據治理體系,形成診斷、配置、校核、應用、統計“一體化”生產動態數據治理法,匹配不同層級,有效支撐生產數據質量的整體管理。目前,一線員工數據處理時長由原來的2至3小時降至30分鐘,數據質量及處理效率大幅提升。
扎實推動業務數字化轉型。氣礦基于“一庫一平臺”集成的各類數據,面向氣礦運行調度、開發生產、管道監控等應用場景,開展數據深化應用建設。建立原料氣管網運行調度數字模型,實現異常及檢維修工況下生產調度方案自動生成;集成管道主數據及完整性數據,實現管道一張圖、完整性管理、高后果區識別、管道綜合監測、應急指揮的“N+1”集中監控應用;整合開發生產業務數據,實現產能建設管理、氣井動態分析、氣井措施增產、開發指標對標的數據分析及可視化展示。利用數字化資源、數據治理成果賦能業務數字化轉型,助推氣礦深化改革與高質量創新發展。
微信公眾號:zgsyb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