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2750米的高原牧區,張建禎原本清秀的一張臉被曬得黑紅。12月25日,他身穿一件大黑襖,戴著口罩,從高速路口值班點的帳篷里走出來,看上去與當地的牧民一個樣。這一切的變化,都源于他身份的轉變——從青海油田采氣一廠澀北二號作業區張經理,轉變為青海省海西州都蘭縣宗加鎮艾斯力金村駐村干部。
駐村一年多,從易地搬遷村、草原牧場,到項目施工現場、幫扶住戶家中,總能看到張建禎忙碌的身影。憑著為民服務、為群眾解憂的一腔熱忱,他認真聆聽群眾的訴求,用情服務少數民族父老鄉親,奉獻經驗智慧,建設幸福美麗新鄉村,成為鄉親們信任、依靠的好干部。
傾心:成為真正的“村里人”
“為鄉村振興做點事!”2021年7月,張建禎響應青海油田公司黨委的號召,帶著一份樸素的心愿,主動申請派駐到青海省都蘭縣宗加鎮艾斯力金村工作。
張建禎第一次來到109國道入口處的易地搬遷村時,令他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整齊規劃之后的新鄉村光禿禿的,沒有一棵樹,不長一根草;45戶牧民的牧場較分散,從東到西相距近百公里,出行遠,交通不便;村子產業相對單一薄弱,村集體經濟抗風險能力較弱;村里新出現的患病、孤寡群眾亟待關懷……
駐村干部的住宿地點原本被安排在鎮上,條件更好一些,但是距離搬遷村有一段車程。張建禎對自己說:“我要盡快搬到村里去,先做一個真正的‘村里人’,才能更好地為村里辦實事!”說搬就搬!他來到搬遷村附近的舊貨市場,簡單購置了床板、桌椅等二手家具,開始在這個村扎下了根。
“要真正融入村里,必須走進鄉親們的心里。”張建禎深知這一點。在初次走訪中,他就從村民加洛口中了解到,村民家里都沒有打印機,打印資料、證明等小事愁壞了大家。他馬上申請為村里購置了打印機,村民們再也不用跑到鎮上到處找打印店了。
從那以后,村里人遇到家里的管線漏水、電燈壞了、門鎖壞了等急事、難事,都會去求助張建禎,還有幾戶村民直接把家門的鑰匙放心地交給他,請他幫忙在閑時為院子里的花草澆澆水。
用情:成為村民的“貼心人”
“用真情去服務,為村民解決更多急難愁盼的事,是當務之急。”張建禎這樣想。
2021年10月,牧民巴義爾、寶力德兩家的草場因決堤而被大水淹了。張建禎與駐村書記第一時間趕赴事發牧場,與村民一同堵住決堤口,同時抓緊時間申請應急草料援助。很快,整整一車草料被拉到了牧場,上百只羊按時吃上了草料,保住了這兩家當年的收入。
今年5月,草原上27戶牧民途經的牧道被大雨沖毀,給牧民出行帶來了嚴重不便。張建禎與駐村書記跑現場、定方案,多次與村聯點企業溝通商議,爭取到10萬元幫扶資金,對牧道進行了維修。10月30日,這條牧道順利通過驗收。牧場最偏遠的一戶牧民青松激動地說:“以前1小時的路程,現在只需要20分鐘就到了。”
今年5月,村民吉日格力病逝。父親病逝后,兒子孟克吉雅的工作、收入和將來的生活成了工作隊記掛的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張建禎與駐村工作隊跑前跑后溝通協調,向縣里、鎮里申請對孟克吉雅開展幫扶。在他們的幫助下,孟克吉雅走上了新崗位,擁有了自己的牛羊,有了放牧的牧場。
獻智:成為振興鄉村的“引路人”
搬遷村的環境改善一直是張建禎心頭記掛的一件大事。他和駐村書記一起合計,要下大功夫搞綠化,將搬遷村打造成宜居的高原休閑“氧吧”。他們申請到5萬元幫扶資金,并且親自動手來打造這一綠化工程。
張建禎帶領大家將樹坑挖至50至60厘米深,來對抗大風;將大石頭篩掉,再拉來10車泥土,改善土質;布好澆水管線,抵御干燥氣候;他與駐村書記一起,自費3000多元購買花種,組織4批次植樹播種,綠化面積達到了15畝……如今,村前村后種植了丁香樹、金葉榆、小紅柳、沙柳等樹木3800余株,格;ㄔ诜壳拔莺蟾傁嗑`放。
張建禎和駐村書記謀劃,搭乘都蘭縣打造“國道經濟”這趟“快車”,用好縣財政為村里提供的600多萬元資金,扎實建好停車場硬化項目。從項目勘察到實施的4個多月時間里,張建禎每天到施工現場監督,與施工負責人交流協調,為項目順利實施把好安全關、質量關和進度關。
張建禎又與駐村書記著手規劃下一步村里的經濟發展“大計”。他們組織大家利用幫扶資金和村民集資方式,共同新建農牧業綜合服務中心。“這個服務中心建成后,將集農牧產品參觀、品嘗、訂購和農牧區旅游、住宿等于一體,拓寬村經濟增收路子……”聽了規劃后,大家紛紛看好并支持這一項目建設。
12月的艾斯力金村早已經上凍了,張建禎的腳又開裂了。他用塑料布裹著防裂膏默默地把腳包好,匆忙趕往村里新規劃的消防車庫、水管線防凍保溫項目的一個個勘察點……村民們都說:“有了黨的關心,有了政府的好政策,有了駐村工作隊的幫助,咱們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紅火!”
微信公眾號:zgsybwx